查看原文
其他

时代之光 | 拜人民为师 向人民学习

王雅婧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04-12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高频出现。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到两会下团组时的“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再到回答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提问时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重大关切,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这一话题,本刊特邀有关专家和纪检监察干部,一起畅谈认识和体会。


近日,云南省会泽县部分纪检监察干部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收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和“第一手”资料,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图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在和群众交谈。杨静 郁丽斌 摄影报道


嘉宾

沈传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部新时期改革开放史教研室主任、教授


董剑平 中央纪委嘉奖获得者、安徽省太湖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


葛劭玲 中央纪委嘉奖获得者、福建省三明市纪委监委第一纪检监察室主任


主持人: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王雅婧


1

党员干部要涵养“无我”之境,服务人民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为什么这么说?


沈传亮: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回望历史,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过,我们是人民的小学生。因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无尽的力量。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之所以能够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走向成功,靠的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靠的就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这浸透着百年历史智慧,是对全党的谆谆告诫。


主持人: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表示:“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在您看来,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句话的涵义?


沈传亮:要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既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大国领袖的胸怀担当。中华文化五千年源远流长,形成了众多治国安邦的政治智慧,也不断塑造着中国人民的品格心境。“无我”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常被提起,是指一种为事业献身的格局和境界。古有“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我”境界,也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我”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优秀传统文化之精髓,又着眼率领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出“不负人民”的最强音,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博大胸怀。这句话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告诫共产党人要不计得失、不谋私利,勤勉工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主持人:党员干部当如何涵养“无我”之境?


沈传亮:涵养“无我”境界,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党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才能高,眼界才能宽,心胸才能开阔,才能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要坚定远大理想信念,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无我”境界不会自发实现,需要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要加强实践,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实现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来帮助自己放下“小我”,达到“无我”。


2

察民情、听民意,拜人民为师


主持人:“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的要求。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往往是说起来易做到难。在您看来,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董剑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年轻干部,“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一要有“尊师”之心,始终保持谦抑心态,始终尊重人民群众,敬畏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增强当好“人民小学生”的政治自觉;二是要有“重师”之道,要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增进群众感情,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弄通做实“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三是要有“学师”之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准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深刻总结经验,在一线发掘和运用群众智慧,改进我们自身的各项工作。


葛劭玲: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干部向人民群众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态度真诚、放下身段、虚心请教。现在一些青年干部自以为学历高、有知识、有水平,但实际上实践不足、经验不够。年轻干部要成长进步,就要多到一线去锻炼,拿出“小学生”的姿态,真诚地拜人民为师,掌握社情民意。


作为从事监督检查工作的青年纪检监察干部,要想干好工作,更要密切联系群众、多倾听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需求,因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员干部作风好不好,我们的工作到不到位,群众心里最清楚。经常深入基层,到群众身边察民情、听民意、接地气、受启发,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全面地了解情况、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调查研究是向人民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您觉得如何才能让调查研究取得良好效果,真正发挥作用?


董剑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注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让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反映民情。作为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坚持把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贯穿于调查研究的全过程。一是在调研前做足功课,对调查样本点已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列出问题清单,提高针对性。二是在调研中俯下身子,走进群众中去发现问题,要认真倾听、详细记录,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是在调研后运用成果,做好“后半篇文章”,既要努力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又要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与政治生态研判结合起来,通过精准落实、精准整改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葛劭玲:发现线索难、查办案件难,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颇为纠结的难点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个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调查研究不到位,没有向人民群众学到真东西。就拿监督检查来说,不论是政治监督、日常监督,还是专项监督,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需要我们的纪检监察干部善于倾听、善于发掘。


调查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带着任务去、带着思考去。其次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要科学安排调查研究的对象、行程,要对地方文化、调研对象特点有所了解,力求事半功倍。第三要尊重群众、虚心倾听,不高高在上。同时要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细节追下去,挖出有深度的东西。第四要善于运用调查研究的成果,在调查研究时要深入分析、提炼,对有疑问的事情不轻易下结论。应当结合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情况,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王雅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